敦煌旧事 | 施萍婷与敦煌文献
| 作者与施萍婷老师在杭州(2016年)
敦煌研究院的老一辈学者,大都经历了“文革”时代的磨难,而能够坚持到最后,始终没有放弃敦煌学研究,就在于一种超乎寻常的社会责任感,因为他们认识到敦煌石窟乃至敦煌学的重要意义,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在这一学术领域的责任。施萍婷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。
20世纪60年代,施萍婷老师开始对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献进行全面的调查、整理和编目工作,使很多不知名的佛经得以定名。敦煌文献的编目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,光是一件写本的定名,就考验着一个人的学识和能力。同时,又是一件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,要查阅大量的佛经,有的甚至如大海捞针。当时研究所的资料极其匮乏,现在的人恐怕很难想象其艰苦。今天,人们使用这些目录,可以轻松地按已经提供的佛经线索进行研究,却不知道为了提供这一线索,前人是如何反复推敲的。
| 施萍婷老师(中)在新疆考察石窟(1994年)
20世纪80年代初期,施萍婷老师发表了《本所藏〈酒账〉研究》和《敦煌历日研究》,这两篇论文体现了施老师在历史学研究方面的深度和广度。一件10世纪的、当时政府衙门的某个部门记录何时因何原因给谁领多少酒等的、看似不起眼的账本,施老师却从中分析出当时的社会问题,如当时来来往往于敦煌的是什么身份的人,当时采用什么历制,量酒的单位,如瓮、角、斗等的相互关系等。而且,从中还可以看到唐五代时期敦煌的一些社会风俗等。一件小小的账本包含了一个丰富的世界。要是没有施老师的分析,这件残破的账本,不过是千万件敦煌写本中一个普通的残件而已。
| 施萍婷老师著作《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》
敦煌文献中,可以研究的问题多不胜数,然而,施老师却选择了对敦煌文献的全面调查。在国内,施老师先后调查了天津艺术博物馆、上海图书馆、安徽省博物馆等国内不少地方图书馆、博物馆所藏敦煌文献。对甘肃省各地所藏敦煌文献的全面调查,也是施老师花费了极大精力的工作。敦煌藏经洞发现后,流散于本省各地的写经不少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多单位都收罗了一些流散的经卷,现藏于敦煌研究院、甘肃省博物馆、敦煌市博物馆、西北师范大学等10家单位的敦煌文献达689件,总长度超过1288米,数量庞大。施萍婷老师耗时3年,对这些敦煌文献进行了考察、鉴定、整理、编辑,最后编成了《甘肃省藏敦煌文献》六卷。
| 敦煌研究院学者施萍婷1995年访问俄国时中俄学者合影(左起:施萍婷、鲁多娃、段文杰、孟列夫、王克孝、李正宇)
20世纪80年代末,不仅英、法及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文献已可通过缩微胶片来观看,中国台湾影印出版了英、法、中三处所藏敦煌文献,名为《敦煌宝藏》。1989年——1991年间,施萍婷老师在东京艺术大学任客座研究员,在日本工作期间就通过各种渠道调查日本所藏的敦煌文献。她先后考察了龙谷大学、大谷大学、国会图书馆、天理图书馆、唐招提寺、东京国立博物馆、京都博物馆等十多家学术单位和图书馆,对敦煌文献逐件进行检查、登记、编制目录,最后完成了《日本公私收藏敦煌遗书叙录》。
回顾过去的岁月,那个时代的学者的单纯思想和奉献精神令人无限敬仰,无论经受了什么,最终仍无怨无悔地回到了敦煌,正是一群“打不走的人”。
本文摘编自《敦煌旧事》
推荐图书
▼
《敦煌旧事》
赵声良 著
出版发行:甘肃教育出版社
责任编辑:祁莲
书号:ISBN 978-7-5423-4484-7
定价:58.00元
扫码购书